
中国足球路在何方?
Where is the Way Out for Chinese Football
长期沦落与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国足在这个世预赛周期可谓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因为一颗无关紧要的足球,和一位自称“资深球迷”的演员,中国男足又被一遍一遍的“鞭尸”。
“中国男足还有救吗?”,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似乎试过很多方法来拯救中国男足,当人们告诉我们高级的联赛很重要时,我们便一心扑向联赛建设,一度成为“世界第六大联赛”;当人家告诉我们年轻球员很重要时,我们便颁布了U23政策,使得U23球员成为了交易市场上的“抢手货”;当人家告诉我们归化球员是弯道超车的好策略时,我们便砸重金打造了“归化天团”。
但事到如今结果如何,一地鸡毛。
我们的“世界第六大联赛”进入最冷寒冬,冠军队解散,多队欠薪;我们的U23政策收效甚微,还使得很多球员在23岁以后薪资骤降,无球可踢;我们的归化球员树倒猢狲散,半数解约。一路看着这些变化的发生,不可谓不心寒。但也会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花费这么大的力气中国男足为何还是如此?”
在这里做个比喻,把一个足球队的能力类比成托福成绩,满分120分,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每个30分组成,想要拿到100+的高分就意味着四个组成部分的得分也要至少在20分以上。一个部分的满分并不会造就最后的成功。想想中国男足,我们每次都是光顾着给一个部分添砖加瓦,却忘了其他地方的维护,到头来终究只是拆东墙补西墙,前功尽弃。
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当面临事实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英语中的听说读写类比一个国家的足球实力便成了“联赛,青训,国家队,管理”。只有这四个部分一起发功中国男足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先来说说摇摇欲坠的危楼—联赛。现在各级别联赛的情况说白了非常简单,各支队伍只有一个诉求—“活着”。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正常的让球队运作下去就万幸了。足协的限薪令加之疫情背景下不尽如人意的财政状况使得球员们的工资大幅缩水,与其说之前的工资是过分虚高,不如说现在的工资颇有点入不敷出的味道。从联赛建立之初能靠联赛获得收益的的队伍就微乎其微,时至今日,各级联赛各个队伍更是面临全面亏损。
不如我们来反观一下当今世界第一大联赛,英超联赛中各支盈利队伍的收入来源,大致分为“比赛日收入,转播收入,广告赞助收入,球队周边纪念品收入,转会收入以及奖金收入”这六大部分。依次展开说明一下,比赛日收入简单讲就是球票收入。如果在球市好的主场球票的收入一般只会和球场大小挂钩,那曼联的老特拉福德球场和切尔西的斯坦福桥球场相比,两支队伍都是球市很好的豪门,斯坦福桥只能容纳41000名观众,而老特拉福德能容纳76000名观众,以2013-14赛季为例,曼联的球票直接收入达到了1.3亿,而切尔西这一数字是8500万,差距4500万,当年这一差距足以在转会市场上引入一名顶级球员。
转播收入在英超基本会将总体量均分给每一支队伍,虽然这会在很大方面引起排名靠前的球队的不满,但是这些收入足以帮助一个排名靠后的小球队运营下去。而转播收入以及广告赞助的收入是直接与联赛和队伍的商业价值挂钩的。五大联赛中最有商业价值的英超在转播收入上甩后面四大联赛一条街,而在英超中,获得最多赞助收入的也是常年稳定排名前几名的热门队伍。
球队周边纪念品收入在此就不多赘述了,一般常见的就是球衣,训练服,围巾,帽子,等等。
而转会收入则是要看整个队伍的球探,青训,以及运营策略了,像我们熟悉的拥有成熟青训体系的球队光是靠输出的青年才俊便有可能赚的“盆满钵满”。而有些球队的运营策略便是“球星工厂”例如我们熟悉的阿贾克斯曾在7个月中光靠转会费收入2.2亿欧元,贾府出品的苏亚雷斯,德利赫特,德容等人当今仍然在足坛叱咤风云。阿贾克斯也因此得名“欧洲黑店”。
至于最后一项奖金收入就是看各个队伍的硬实力了,参加联赛,杯赛,洲际比赛以及世俱杯便可获得相应的奖金。晋级轮次越多相应的奖金以及转笔费就越多。如果一支球队在赛季中多线开花也是会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从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对于一直成熟的球队来说以上的几个部分基本要维持在不亏损的状态,并且要在一些有优势的部分多赚钱。但在我们的联赛中球队的上座率难以保证从而导致转会费,广告赞助,球队周边纪念品收入受到影响,而转会方面基本是各队的最大亏损来源,在经历了数年的金元足球影响下,“砸钱”俨然已经成为了游戏的胜利法则,加之没有青训供血各队只有不断的砸钱才能维持良好的成绩。奖金收入也仅限于国内的联赛杯赛“窝里斗”,亚冠赛场近些年的成绩都令人不敢恭维。
所以目前看来联赛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球迷文化和忠诚度,第二队伍自身畸形的运转模式”。
在说完了百尺高的危楼以后我们来看看荒蛮之地—青训。“搞青训很重要”这句话似乎已经在耳边萦绕了数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便已经发现了青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来衡量我们的青训搞得成功与否呢?
用一个指标来衡量,是否有成批的成熟的新鲜血液能够直接输送至各级别联赛,即插即用,或者至少在一线队成为主力替补。这样才能让俱乐部的青训成为一线队的输血地,而并非整个俱乐部的负担或者硬性指标。
现在大部分的社区或者俱乐部附属青训都是以“砸钱”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砸钱确实是可以砸出一个足球大国让参与足球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砸钱并不能砸出一个足球强国。要数量不要质量的青训体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浪费了资源,抑制了长久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体系。
我们以切尔西的“科姆巴”青训基地为例。这是世界一流青训基地,从中走出来的杰出球员不计其数,如现在风头正盛的芒特,李斯詹姆斯,亚布拉罕,赖斯等等。那么用几点来总结一下蓝军青训营成功的原因:
1.长期且稳定的投入,这得益于老板阿布拉希莫维奇对球队如一的支持。
2.完善的训练体系,在科姆巴基地球员会接受10+年的顶级训练,以保证扎实的基本功,和刻有球队烙印的球风。
3.“出租车”政策以保证球员充分的出场时间,我们常常会在英超乃至各大联赛看到蓝军青训球员的身影,全部都是在切尔西无法保证出场时间从而出租的。这样球队不仅能赚取租借收入,还能让球员在其他队积累经验,待到回来之后即插即用。
虽然不可能将对方的经验完全照搬,但是按照如此这般科学的方法逐步的搭建一个完善的良性运转体系的话相信总会有丰收的那一天。青训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重要性毋庸置疑,摆在眼前的例子就是越南,这一届令人眼前一亮的越南国家队的主力班底就是一批一起训练成长的青训苗子,他们曾在U23国家队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下面来看看集中了所有炮火的主战场—国家队。
经历了归化,换帅,淘汰一通折腾以后的龙之队现在可谓是千疮百孔。其实我在之前就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国足选帅的文章,里面就曾经提到过土帅或者洋帅的问题。但是少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李霄鹏就任后与李铁时期并没有太大的改善,这也就回到了我们之前反复提到的问题,土帅能同时拥有资历,能力,经历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与其在矬子里拔将军不如去寻找可以潜心多年执教的高性价比洋帅。
我们在此就先不详细赘述阵容以及各个球员的问题,就单说说“国家队征召”这个问题,国家队征召一般指的是在洲际国际比赛或预选赛备战周期,提前集合所有入选国家队的球员进行统一训练,以保证整体性。但是呢,到底要提前多久征召球员并没有一个所谓的规定。一般而言,各队只会在正式比赛开始前1-3周征召球员,各大联赛也会在新赛季开始前空出有国家队训练的时间暂停联赛。但是在国足这个世预赛训练周期里面,中超联赛被拆得支离破碎,全程为国家队让路。而国家队的训练时间也是毫无规划,时间过长也过于频繁。
这样的规划所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国脚的竞技状态,虽然国家队征召的目的是为了让球员更好的磨合,或者美其名曰“害怕主力球员受伤”。但不可否认,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国家队能够进行的友谊赛数量有限,质量也不敢恭维。内部训练中的比赛强度与联赛中真刀真枪的比赛相差甚远,所以长期的集训很有可能让球员们难以适应国际赛场上的高强度比赛。
来到第四点也是最后一点—管理。这里的管理并不是指的某一两个政策,而是足协,联赛,俱乐部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在世界上的大部分足球发达国家中,足协主要负责国家队的管理以及和国际足联,洲际足联的沟通合作。而联赛由各国职业足球联盟来主管负责,包括与各个俱乐部的沟通,管理等。足协与职业足球联盟二者之间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虽有职责交叉的部分但是不存在向中国足协对于各级联赛直接管理这种情况。更不会存在某俱乐部老板直接成为足协主席这种令人费解的情况。
这样的管理方式就如同三权分立一般,能够保证相互牵制,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发展。不会轻易因为一个人的决策失误导致全员买单。
到这里本文的观点基本就结束了,最后来说一说心里话。其实事到如今男足路在何方,结果如何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定数。我们折腾了这么久千方百计只为了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目前来看鸡飞蛋打。所以是时候静下心来看一看问题,一个一个来解决了。中国足球从来不缺问题,也不缺提出问题的人。缺的是可以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的耐心,从一个足球大国变成足球强国需要全方面的转变。需要多少时间?要牺牲什么?是否能够成功?这都是在过程中会受到的质疑。
只有走下去才有可能知道路在何方。
所以中国男足,前路坎坷,愿你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